艺术学院参加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举办的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体系化建设交流活动
2025年10月17日,由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指导,西南交通大学承办的“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项目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体系化建设交流活动”在四川成都顺利召开。艺术学院院长助理陈良雨副教授带领教师尚一男、赵峥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汇聚了国内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教育技术负责人及企业代表,围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规划、建设与实践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推动数字化教育转型与实验教学创新。 活动在西南交通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唐国政的致辞中拉开帷幕。他指出,虚拟仿真技术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西南交通大学在智能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随后,四川省学校国有资产与教育装备中心主任王国强强调了资源整合与装备升级在实验教学中的基础性作用。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副主任肖航在致辞中提出,实验项目设置应追求精简而非数量,关键在于能否完整支撑专业的实验能力目标,而不是盲目增加项目数量。各高校应基于专业目标明确实验目标,并据此设计少量但高质量、具有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实验项目,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实验教学应注重学校特色和资源共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形成体现本校优势的教学项目。对于某些缺乏前沿项目的专业方向,可通过借鉴其他高校如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的资源实现共享,尤其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推动泛在化学习和资源广泛流通。 在主题报告环节,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高教处处长李贺首先介绍了项目工作的实施进展,系统梳理了当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政策支持与推进路径。 东南大学教授熊宏齐以《数智化转型背景下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规划和实施》为题,针对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内容规划及注重AI渗透实验教学全过程进行主题报告,提出“未来学习中心”的顶层设计与实施策略。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文福安则从体系化建设角度,剖析了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的关键环节与可持续发展机制以及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刘金库在报告中分享了AI技术赋能实践教学的具体案例,从数字资源结合AI,助力知识获取;教学模式融合AI,实现学用贯通;学科工具融入AI,助力研究与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汇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副秘书长、北京润尼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美松进一步探讨了虚拟仿真与人工智能融合驱动的高校实验教学新范式,强调技术融合对教学效率与深度的提升作用。 下午的交流环节中,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李相强分享了学校智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实践,展现了多学科协同、资源共享的推进模式。该校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副教授刘娟、土木工程学院高工洪彧分别就数智赋能的虚拟仿真实验建设、土木工程专业虚实融通实践模式作了专题报告,体现了西南交大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前沿探索。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副研究员宋涛分享了智能系统云服务实践虚拟仿真实验案例,东南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副处长王继刚则介绍了数智共享标准实验室的探索经验,为各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建设路径。 为深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活动设置了分组观摩环节。参会代表分四组实地考察了西南交通大学的智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运输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力学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亲身体验了虚拟仿真技术在工程教育中的创新应用,并就建设模式、技术难点等进行了现场交流。 本次交流活动通过政策解读、学术报告、实践分享与实地观摩,全面展示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最新成果与发展方向,为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搭建了重要平台。在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浪潮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正逐步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为培养具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注入了新动能。 图文来源于艺术学院教师陈良雨、赵峥 网络运营 | 媒介2403张子萱 责任编辑 | 影视2304曾令晋 指导老师 | 王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