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人 ,真诚为先 ,诚信为本 !
诚信, 自古有之。有对学问的诚信,如子回“三人行体 有我师焉”、“不耻下问”等等就是很好的佐证,没有贫富 贵赋、地位高低之分。
人无信不立
民无信不直
国无信不威
诚信
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
是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
1.诚信的内涵
诚信就其内涵而言,包括诚和信两方面;这两方面既有 所区别,又可以互训使用。
“诚”的内容又包括两方面:一是真实,二为诚恳。真 实的意思是不有意歪曲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人对客观事物 的认识,本来就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客观事物给人的 声、光、热等刺激,二是主体对这些刺激的加工和整理。由 于主体对客观事物进行了加工整理,而作为此整理基础的人 的实践又受到历史条件等的制约,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之间 有所差距,是难以避免的。但真实要求忠于自己现阶段对客 观事物的认识,而不因为什么原因,特别是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去有意的歪曲它。诚恳的意思是不有意歪曲自己主观意图 的本来面貌。人对自己的主观意图,一般有着准确的把握, 但直接表达这些主观意图,可能要付出代价。但诚恳要求忠 于自己,而不是由于畏惧代价而去歪曲自己。真实与诚恳结 合起来,就构成了“诚”的基本内容。
“信”字由人字旁加一个言字组成,指的是人说话要算 数,对自己的承诺负责,要言而有复,诺而有行。在古代, 信一开始指的是在祭祀时人对神灵所说的话;由于古人认为 神灵支配着自然并统治着自己,因此这些祭祀的话对他们来 说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必须要遵守。后来,这种意义扩展 开来,不再是对神说的话要算数,而是所有的话都要算数了, 言必信,行必果。
诚与信有所区别:诚讲的是不能歪曲主观和客观的实际 状况,更强调静态的真实;信讲的是不能违背自己的诺言, 更强调动态的坚守。更深一层的,诚是一种内在的德性与修 为,而信则是一种外在的确认与表达。但二者之间的联系又 是一 目了然的:静态的真实是动态坚守的基础,动态坚守也 是静态真实的结果;内在的德性与修为会通过外在的言行加 以确认,而外在的言行没有内在的涵养作为基础那也是难以 持久的。正基于此,诚信经常互训连用:一方面,用诚来解 释信,用信来解释诚,“诚,信也,从言从声” ,“信,诚 也,从人从言”;另一方面,诚信结合在一起,表示诚实无欺、恪守信用之义。
2. 为什么要诚信
诚信是各个文明都加以珍视的基本价值,而中华民族 更是把诚信作为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基本特点之一,认为人 无信不立。西方社会步入近现代之后,由于市场经济履行 契约的基本要求,开始把诚信作为最重要的个人品质加以 强调。随着中国加入全球化,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之后, 契约精神所要求的诚信维度也愈发被凸显出来。可见,中 国公民的诚信品质基于两种互相融合的传统,一是中国文 化中内诚外信的传统,二是市场文化中契约之信的传统。
(1) 在学术上诚信
在学术活动中坚持诚实、公平的基本行为准则。学术 活动中,我们获取知识,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分享 见解和感受。学术上的诚信,主要体现在考试、作业、实 践报告、实验室或研讨会等方面。恰当引用是必不可少的, 不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 础之上,杜绝剽窃和抄袭等行为。
(2) 在生活中诚信
近年来,国家一直提倡加快推进征信体系建设,全面 建立各领域信用记录,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网络, 健全信用信息公示机制。随着社会征信系统的应用范围不 断扩大,企业或个人的失信行为已成为企业和个人重要的征信记录,从而作为金融机构联合惩戒的重要依据,直接 影响金融用户的信用评价、办理贷款、政府采购、招标投 标、人才招聘、商务合作、评选评优、个人出国、求职、 职位升迁、公检法案件调查等各方面活动。信用报告不仅 是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身份证”,也是信用社会的“通行 证”。
(3) 打造诚信风尚
诚信是人类社会普遍的道德要求,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 本规范,是社会存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把诚信作为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之一,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纽带。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诚信是社会的重要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只有 人们树立起真诚守信的道德品质,社会生活的发展才更健康 有序。
《失信的代价》
诚信是企业家事业的生命线,企业家承担着一个企业生存发 展的责任,只有诚信经营,方能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